首页 > 新闻中心 > 艺术资讯 > 正文

艺术家为何一直选择“在路上”--下

发布时间:2020/05/04 11:47:22 阅读:2010 招生电话:400-999-3700

  03   “相遇:人”
  
  旅途中的艺术家用绘画来纪念相遇。从保罗·高更(Paul Gaugin)的大溪地旅居,到让-里昂·杰罗姆(Jean-Léon Gérôme)的埃及奇遇,展览第三部分以“相遇:人”这一主题,呈现了多幅表现非西方世界的素描作品,记录了艺术家在旅行途中的真实见闻以及感受。但受经验与视角的限制,艺术家们在表现与本民族不同的人物形象时,往往容易夸大人物的外形特征,聚焦于新奇的服饰等,因此,一些作品也映射出艺术家的好奇与猎奇心态。
  
艺术家为何一直选择“在路上”--下
《大溪地女人头像》(Head of a Tahitian Woman),保罗·高更,1892年
  
  在16世纪后期,对科学和探险充满兴趣的艺术赞助人常聘请艺术家绘制精美的彩色插图,来表现异国他乡的植物、动物和人民。艺术家雅各布·利戈齐(Jacopo Ligozzi,1547 - 1627)出生于意大利,而后在奥地利为皇室创作绘画,因其绘制动植物的精湛技巧而受邀回到意大利为美第奇家族服务。展出作品《阿扎波弓箭手与猎豹》,最初可能是艺术家受美迪奇家族委托为一本介绍土耳其服装以及人物的画册所绘。雅各布通过人与动物相同的头部朝向,将两者的关系巧妙绘于纸上,而画面中鲜艳的色彩和金色的点缀凸显了艺术家眼中的异国情调。
  
艺术家为何一直选择“在路上”--下
  《阿扎波弓箭手与猎豹》(An Azappo Archer with a Cheetah),雅各布·利戈齐
  
  让-里昂·杰罗姆(Jean-Léon Gérôme,1824 - 1904)是法国学院派的重要人物,宏大的宗教历史题材的创作让他生活无忧并积累了游历东方的资本。1856年他第一次前往埃及,创作了细致入微的《埃及费拉像》。费拉是古埃及文明被基督教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取代以后,仍继续在尼罗河河谷及中东其他地方耕耘,且具有古埃及血統的佃农。这幅人像摒弃了异域题材中常见的华丽与夸张,以近乎写实的手法记录所见,成为艺术家日后表现东方人文油画的基础。
  
艺术家为何一直选择“在路上”--下
  《埃及费拉像》(Portrait of an Egyptian Fellah),让-里昂·杰罗姆,粉笔,26.7 × 16.2 cm,约1856年,图片来源:盖蒂中心
  
  04   “相遇:艺术”
  
  对于16至19世纪的艺术家来说,旅行是了解不同时期以及地区的艺术品最为直接的方式。艺术家们不仅可以欣赏公共雕塑、油画、壁画等,还常常受邀参观私人府邸的收藏。在艺术品复刻极为稀少的时代,他们通过素描来记录所见及所学。在绘画过程中思考他人的形象、构图、用色,并融会贯通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展览第四部分“相遇:艺术“,展示的素描作品同时也是珍贵史料,其中可见艺术大师们如何借鉴前辈艺术家、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创作。
  
艺术家为何一直选择“在路上”--下
  《女性习作》(Studies of Women),彼得·保罗·鲁本斯
  
  在1628年对西班牙的外事访问中,弗兰德斯艺术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 - 1640)参观了马德里皇宫,并被悬挂在相邻房间中的三幅提香的画作深深吸引。他很快用粉笔勾勒出捕捉到的一些女性轮廓,并在同一张画纸上将不同作品中的形象混合在一起,留下了此次展出的作品《女性习作》。鲁本斯专注观察头部角度、面部表情,甚至精心编织的发型。他用白色粉笔表现高光,用黑色勾勒体积以及手臂上的肌肉线条,在同一画面中容纳多重笔触,通过临摹前辈提香的作品,鲁本斯寻求着光线和轮廓,理想的美和力量的表达。
  
艺术家为何一直选择“在路上”--下
  《被三个年轻男子谋杀的老人》(An Old Man Murdered by Three Younger Men),约翰·亨利希·菲斯利
  
  艺术家约翰·亨利希·菲斯利(Johann Heinrich Fuseli,1741 - 1825)出生于瑞士,因揭露地方权势的不公而受到报复,不得不流亡他乡。他在英国结识了画家约书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受其影响而对绘画产生强烈兴趣并踏上了去往意大利的“艺术朝圣之旅”。他绘制于这一时期的作品《被三个年轻男子谋杀的老人》,受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Galleria degli Uffizi)的希腊雕塑尼奥彼得群像的启发,呈现了四个充满动势的人物形象,黑色帘幕与强光的对比营造出一幕具有舞台效果的谋杀场景。艺术家绘画中的戏剧性与冲突性得益于他对于雕塑的思考与借鉴。
  
艺术家为何一直选择“在路上”--下
  展览现场
  
  旅途的意义也许是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无论是与前辈的杰作不期而遇,还是对陌生的自然或城市的惊鸿一瞥,都会成为艺术家的灵感来源,甚至改变他们的创作方式与轨迹。出于不同原因的“背井离乡”以及和土地、人、艺术的未知“相遇”,终究在艺术家的专注度、好奇心与不懈求索中历练为必然的前进。个人的流动与变化牵动着艺术实践的发展,正是那些在路上的艺术家让创造力从小小的一方工作室扩展到更为广阔而瞬息万变的天地,催生了印象主义以及近代美术的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