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艺术资讯 > 正文

与科技媒介共生的艺术家们--上

发布时间:2020/05/20 13:54:37 阅读:2120 招生电话:400-999-3700

       融合科技的新媒体为当代艺术实践创造了全新的空间,这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可以找到新媒体和科技开始出现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源头,然而随着新媒体和数字设备的不断发展,我们无法为这一独特的艺术实践设定一个界限,这其中包括了数字艺术、计算机图形和动画、虚拟现实(VR)、互联网艺术、互动艺术、计算机和机器人、3D打印技术、生物艺术以及人工智能等。

与科技媒介共生的艺术家们

2019年,朱迪·芝加哥为迈阿密设计区创作的场域限定烟花作品《A Purple Poem for Miami


随着数字时代(或者说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家们逐渐掌握了运用这些科技技术的娴熟技巧,将自己的艺术创新精神拓展于此。随着科技面临史无前例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料到愿意接受这种艺术类型的艺术家数量也将增加,同时观众对于这种艺术运动的接受程度也会大幅度提升。许多原本是“传统”艺术运动范畴内的艺术家渐渐开始接受新媒体艺术所赋予的优势。他们无需成为真正的新媒体艺术家,却可以从这类媒介中借鉴一些知识.

与科技媒介共生的艺术家们

2019年,艺术家INSA在伦敦创作的街头虚拟墙动画《GIF-iti》


  当颜料被光、声音和像素代替,艺术家的创意被计算机的复杂运算模式而代替,计算机产生的背景成为了画布,如今传统的展览空间也在被数字虚拟空间挑战,从创作与推广到观众的观赏方式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虽然科技与艺术本身还没有成为艺术史上的另一个艺术运动,然而我们却已经看到了艺术家创作出来的科技作品。

录像艺术之父的韩国艺术家白南准(Nam June Paik)在职业生涯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就是遇见了美国传奇作曲家和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并将激浪派(Fluxus)的前卫思想带给了他,这也给予了白南准对开放式流程与艺术实验所产生兴趣。虽然凯奇的艺术创作涉及了许多随意的创作过程,白南准却将互动性融入在创作过程将艺术结果的主动权交给观众,此时观众的角度也随之从对艺术的解读变成了艺术的参与者。1963年,他在建筑师Rolf Jährling位于德国乌波塔帕纳斯工作室的私人艺廊Galerie Parnass举办的展览对音乐的说明——电子电视Exposition of Music – Electronic Television)被观众彻底的忽视,但是他首次将黑白电视机作为艺术素材,开启了录像艺术之先河,并奠定了后来数字艺术的基础。

与科技媒介共生的艺术家们

2019年,白南准于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展览现场


艺术装置《Random Access Music》改变了磁带收音机原本以线性循环的方式播放音乐的功能,白南准将磁带中记录声轨的磁带随意的粘贴在墙上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当他把收音机中的放音磁头拔下,观众便可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机的播放音轨的序列。白南准同时也将电视机作为探索的电子媒体领域,这也体现在他的创作主题和身份从“Paik the composer”(作曲人白南准)到“Paik, the father of video art”(白南准,录像艺术之父)的转变。白南准却是第一个探索电视和录像媒介的人,也正是因为电子媒介所展现的潜力。

与科技媒介共生的艺术家们

Random Access Music》装置图


“爆炸在你自己的最核心处产生一股强烈的感受。虽然你可以任意安排炸药,但是你却无法控制炸药本身。这会使你获得一种巨大的自由感。”艺术家蔡国强说道。在历史与文化、科技与传统、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成为了最原始的材料,透过现代的科技却化身成创造当代的艺术作品的媒介。在蔡国强生长的泉州,烟火是最传统表达丧葬喜事的必备之一,这片土地所蕴藏的迷信与信仰不仅仅影响着过往几代人,也是蔡国强在之后的艺术创作中一直在寻找的一种无形的力量。烟花在画布的力量过于强大,在蔡国强的现场烟火创作中巧妙地结合电脑技术,将火药的力量缓缓地释放在画布之中。

与科技媒介共生的艺术家们

2018年,蔡国强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广场呈现烟花作品《City of Flowers in the Sky


去年在澳洲墨尔本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中,蔡国强的最新展览“瞬间的风景”与冬季大师作品展“兵马俑:永恒的守卫”同场展陈,蔡国强精密控制火药的爆炸过程,创造了一个复刻的兵马俑景象,加上150余件西周至汉代的玉石和青铜器,令中国传统的纸张、瓷器、丝绸等材料在美术馆里瞬间成为了一体,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了当代艺术的信念。也许科技的力量是无限大,然而却不是滥用的理由,在传统中国火药与全新科技的中间,蔡国强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与科技媒介共生的艺术家们

2019年,蔡国强于墨尔本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呈现《MurmurationLandscape)》(乌云)装置,作品与兵马俑:永恒的守卫展览同期开幕


与科技媒介共生的艺术家们

  Untitled 922》(2011),大卫·霍克尼


  当代科技运用最淋漓尽致之一的艺术家名单上,意想不到会有年届83岁高龄的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名字。如同历代的艺术家日常携带传统画册成为习惯,数字时代的iPad和手机屏幕已经成为了我们现代版的画册。如果随身携带一部手机能让每个人有机会成为艺术家,那么霍克尼在iPad创作所取得的成功则纯属偶然。2009年,大卫·霍克尼开始尝试使用拇指在iPhone上画画。当iPad在翌年问世后马上开始借助触控笔(如今的Apple Pencil)创作。霍克尼将iPad变成他的艺术工具也恰恰因为他外套口袋上为原本画册缝制的口袋,如今替换成了日常必备的iPad

与科技媒介共生的艺术家们

Self Portrait, 20 March 2012 (1219)》(2012),大卫·霍克尼


霍克尼曾说:“这种媒介有很大的优势,因为iPhone屏幕有背光,所以就算在暗处我也可以继续创作。从那开始,霍克尼每天将自己在苹果设备上创作的手绘作品发送给他的朋友。在2013年美国旧金山的笛洋美术馆(de Young Museum),呈现了霍克尼的个展“David Hockney: A Bigger Exhibition”(大卫·霍克尼:一个更大的展览),在所有的398件作品中有多达37%的作品是通过iPad所创造的。正如霍克尼自己所说:“"我只是一名恰巧用了iPad创作的艺术家,我不是iPad艺术家,它只是一种媒介而已。我每天都在绘画花朵,如果没有这些科技,也许现在很多作品你也就不会看到了。”